中國澳門帕塔卡的歷史

發佈 於 2020/5/19

這個月,我們來看看關於中國澳門帕塔卡(Macanese Pataca)的有趣歷史。

16世紀,葡萄牙將其貿易帝國擴展到了全世界。葡萄牙曾在不同時期與中國有著貿易往來,但兩國關係卻因衝突而顯得緊張。當時,葡萄牙人被禁止在中國各地從事海上貿易。葡萄牙人被驅逐出中國各地的港口,但最終於1553年在中國澳門找到了一個可以「晾乾貨物」的地方。就在幫助中國打擊當地海盜後不久,葡萄牙人就在那裏建立了據點。

葡萄牙人從16世紀中葉開始每年支付租金,得以繼續佔領澳門。葡萄牙人在整個17和18世紀一直存在於澳門,在澳門的權威不斷增長。最終,在簽署了《中葡北京條約》後,澳門完全由葡萄牙管理。在該條約中,葡萄牙同意幫助制止向中國非法走私鴉片,並同意永遠不會將澳門移交至中國以外的國家。

直到這個時期,澳門的流通貨幣還混合了多種貨幣。銀墨西哥比索;中國香港貿易元;中國銀元;以及其他各種貨幣都在澳門流通。1894年,葡萄牙決定使用澳門帕塔卡這壹單位來改善其在澳門的商品和服務記錄。利用這個單位,葡萄牙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收入和資產,而不是讓自己的許多記錄以各種貨幣計價。「帕塔卡」起源於用於亞洲貿易的墨西哥銀比索,因為「帕塔卡」在葡萄牙語中是比索的意思。

1901年,澳門帕塔卡被認為是澳門的官方貨幣,但一直到1906年才由大西洋銀行(Banco Nacional Ultramarino)或稱BNU發行。在澳門發行的紙幣遇到了猶疑,並將以低於銀幣的價格進行交易。

中國澳門,大西洋銀行,Pick# 12, ND (1920),50仙(Avos),正面
PMG評級為35 Choice Very Fine
點擊圖片以放大

中國澳門,大西洋銀行,Pick# 12, ND (1920),50仙(Avos),背面
PMG評級為35 Choice Very Fine
點擊圖片以放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澳門不得不適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金屬價格的波動。戰後,金屬價格上漲,為應付金屬的高成本,澳門發行了小面額紙幣,以緩解硬幣短缺的問題。澳門繼續印製各種面值的仙幣,100仙等於1帕塔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澳門仍繼續發行小面額紙幣,之後逐漸停止發行。

大西洋銀行為澳門政府發行帕塔卡紙幣,直至1995年中國銀行開始發行澳門新紙幣。1999年,澳門回歸。大西洋銀行和中國銀行繼續為澳門發行帕塔卡紙幣。奇怪的是,港元紙幣在澳門的數量一直高於澳門帕塔卡紙幣,這使得澳門帕塔卡紙幣在澳門稍微有些難找。

點擊查看PMG紙幣登記處,看看其他人的澳門帕塔卡系列和你的有何不同!

文章參考:


保持了解

您希望我們每月將新消息發送至您的電子郵箱嗎?現在就來訂閱免費的PMG電子月報吧!

謝謝!

您已成功訂閱PMG電子月報。

無法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請稍後再試。

新聞匯總